在湖州的清晨,太湖的水汽还未散尽时,韩书文老师曾习惯在实验室里记录数据;而如今,塔里木盆地的朝阳正为他在沙漠边缘的实验室镀上金边。从江南水乡到西域戈壁,这位科研工作者用三千里的迁徙,诠释了新时代 “科研逆行者” 的深刻内涵。

一、之江潮涌:长三角医者的十年淬炼

在江南水乡的湖州,韩书文曾是肿瘤内科的“明星医生”,患者信赖他精准的诊断和温和的耐心。他在湖州中心医院建立的肠道肿瘤多学科诊疗(MDT)模式,成为省内标杆,每年为上千名患者带来生机。在科研领域深耕的十余载春秋,韩书文凭借卓越的科研实力,也已成为业界备受瞩目的中流砥柱。他以大肠癌肠道微生态为核心研究方向,先后主持国家教育部课题、省自然科学基金、厅市级重点课题等10余项;作为关键成员,深度参与国家级项目、浙江省尖兵计划、省部共建重大项目等40项重点科研任务。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各类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其中 SCI 收录论文80余篇。其主持的多项研究项目,成功填补区域科研空白。

然而,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时,一个念头却在他心中悄然萌发。那是一个深夜,他无意中看到一篇关于南疆地区大肠癌发病率高,早诊率低的深度报道。屏幕上,一位维吾尔族老人因贻误治疗而痛苦的面容,深深刺痛了他。他想起自己导师的教诲:“医学的终极价值,在于普惠。”作为长期致力于大肠癌早期筛查与肠道微生态研究工作的医生,他多么希望自己的知识能帮助到更多的人。长三角的医学资源已经相对丰富,而广袤的西部边疆,尤其是南疆,对高水平医学人才和技术的渴求,如同干涸的土地期盼甘霖。那一刻,他感到一种强烈的召唤,一种超越个人舒适区的责任。 他开始默默关注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教育援疆、健康中国等战略部署,心中的种子逐渐破土而出。

二、战略召唤:西行之路的抉择与启程

2024年,国家关于“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提出“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加强东中西部高校协作”,“提升边疆地区医疗服务能力”。这则新闻,韩书文反复研读,字字句句都像敲在他心上的鼓点。与此同时,塔里木大学作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点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特殊使命,其医学院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亟需高层次人才引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学校抛出的橄榄枝,承载着国家战略的重量和边疆人民的期盼。

决定西行,对韩书文而言,是一场艰难的内心博弈。 他深知这意味着放弃长三角优渥的生活、顶尖的科研平台、熟悉的人脉网络,以及与家人朝夕相处的温暖。

临行前,儿子抱着他的脖子,小声问:“爸爸,新疆很远吗?那里有钱塘江吗?”韩书文笑着揉了揉他的头发:“很远,但那里有和钱塘江一样美的塔里木河。爸爸去那里教大哥哥大姐姐们怎么治病救人,就像爸爸平时在医院里做的一样。你在家要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放假了爸爸就带你去看胡杨林。”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把一幅画着爸爸穿着白大褂、站在胡杨树下的画塞进他手里。这幅画,被他珍藏在随身的笔记本里,成为他初到新疆时,最温暖的慰藉。

2025年盛夏,韩书文告别了烟雨江南,踏上了西行的列车。车窗外,繁华的都市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广袤的戈壁、巍峨的雪山。他望着窗外不断变换的风景,心中既有对未知的忐忑,更有一种奔赴使命的豪情。他知道,自己选择的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段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人生新旅程。

三、胡杨精神:扎根沃土的精神灯塔

塔里木大学,这所诞生于黄沙漫卷、拓荒于塔河之畔的高等学府,其灵魂深处镌刻着一种独特的精神图腾——胡杨精神。这精神,是“艰苦奋斗、扎根边疆、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十六字箴言,是几代塔大人用青春和热血在戈壁荒原上浇灌出的生命之花。对于初来乍到的韩书文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句响亮的校训,更是一盏照亮他西行之路、坚定他戍边信念的精神灯塔。

塔里木大学的“胡杨精神”,绝非空洞的口号。它融入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渗透进每一位师生的血脉。校史馆里,老一辈拓荒者住地窝子、喝咸水、手把手教少数民族学生种棉花的黑白照片,无声地诉说着“艰苦奋斗”的起点;课堂上,老师们不仅传授知识,更常常结合自身经历,讲述“扎根边疆”的意义与荣光;实验室里,面对设备简陋、条件艰苦的现实,师生们展现出的“自强不息”的韧劲,让韩书文肃然起敬;而那些毕业后主动选择留在南疆基层、奉献青春的学长学姐们,更是“甘于奉献”最生动的注脚。

这种精神,如春雨般无声地浸润着韩书文的心田。他开始深刻理解,自己西行的选择,并非孤立的个人情怀,而是与这所大学、这片土地的精神血脉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胡杨的“扎根”,正是他选择放弃优渥、投身边疆教育的初心写照——将个人的专业之根,深深扎进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胡杨的“坚韧”,激励着他在科研资源相对匮乏的环境下,不怨天尤人,而是像胡杨适应荒漠一样,主动调整研究方向,聚焦南疆高发疾病,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胡杨的“奉献”,则成为他“教育、医疗、科研戍边”三位一体理念的精神内核——他深知,真正的戍边,不仅是守卫疆土,更是要用知识和仁心,守护边疆人民的健康,培育守护边疆未来的栋梁。

他鼓励学生们做“医学胡杨”:根要扎得深——打下坚实的医学基础,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疾苦;干要长得直——坚守医德医风,走正道、行正事;叶要展得开——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服务好各族群众;魂要立得住——永远铭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将个人理想融入边疆发展。在他的影响下,“胡杨精神”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为学生们心中可感、可知、可学的具体榜样和行动指南。

塔里木大学的胡杨精神,如同一座巍峨的精神坐标,为韩书文这位来自江南水乡的医学博士,提供了最坚实的思想支撑和最深沉的情感归属。它让他的西行之路,不仅是一次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一次精神境界的升华。在这片胡杨守护的土地上,韩书文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另一种绽放方式——如胡杨般,将根深深扎下,以坚韧对抗风沙,以奉献诠释忠诚,在祖国最西部的边疆,书写着一名新时代知识分子的“胡杨答卷”。

四、扎根南疆:塔里木大学的沃土与挑战

初到塔里木大学,韩书文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热情,也直面着现实的挑战。学校给予了他极大的信任和支持,提供了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并任命他为医学院基础医学系副主任,负责肿瘤学相关课程建设和科研团队组建。校领导在欢迎会上说:“韩博士,我们这里条件比不上长三角,但舞台足够大,心足够诚。国家需要你,边疆需要你,放手去干!” 这番话让他倍感温暖和鼓舞。

然而,科研资源的落差是显而易见的。在湖州,他拥有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善的临床样本库、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机会。在塔大,实验室设备相对陈旧,高值耗材采购周期长,专业数据库访问受限,更缺乏成熟的科研梯队。最初几个月,他常常在空荡荡的实验室里待到深夜,面对着有限的设备和试剂,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力感。 有时,为了做一个简单的基因测序,样本需要寄往千里之外的乌鲁木齐甚至内地,等待结果的过程漫长而煎熬。

但韩书文没有被困难吓倒。他深知,选择边疆,就是选择了奋斗和奉献。 他迅速调整心态,将挑战视为机遇。他主动向校领导汇报困难,积极争取资源;他利用自己的人脉,与母校浙江大学医学院、湖州中心医院建立联系,寻求远程指导和资源共享;他深入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和学习需求,因材施教。 他发现,这里的学生虽然基础相对薄弱,但眼神里透着一股子韧劲和对知识的渴望,这深深打动了他。 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在这里,他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科研火种的播撒者、边疆医疗事业的奠基者。他告诉自己:“不能等,不能靠,要主动创造条件,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五、战略戍边:三位一体筑牢边疆健康屏障

在塔大,韩书文将国家战略需求、边疆地域特色与自身专业优势紧密结合,探索“教育、医疗、科研”戍边三位一体模式。

1. 教育戍边: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韩书文深知,人才是边疆发展的根本。他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中,致力于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化医学人才。他牵头修订了《肿瘤学》、《临床肿瘤学概论》等课程大纲,大量融入新疆高发肿瘤的流行病学数据、早期筛查技术和防治策略。他利用周末时间,走访阿拉尔市及周边团场医院,收集了大量一手病例资料,将其转化为鲜活的课堂案例。 他引入PBL(问题导向学习)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南疆基层医院常见的肿瘤诊疗难题。他积极推动“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利用假期,他带领学生深入团场、连队、牧区,开展肿瘤防治科普宣教和义诊活动。他还与阿拉尔市人民医院、第一师医院建立紧密合作,安排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参与病例讨论。“韩老师带我们下乡,不仅教我们看病,更教我们怎么和老百姓打交道,怎么理解他们的难处。”一位学生深有感触。他常对学生说:“你们是未来的健康守门人,要像胡杨一样,把根深深扎在南疆的土地上。”

2. 医疗戍边:技术下沉惠及万民

针对南疆肿瘤早诊率低的痛点,他聚焦于适合基层推广的筛查技术。他带领团队,在阿拉尔市及周边团场社区,大规模开展基于粪便潜血试验(FIT)和风险问卷评估的结直肠癌筛查项目。为了提高依从性,他设计制作了维汉双语的宣传册和科普视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筛查的重要性。项目覆盖数万居民,发现早期病变数十例,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时间。“以前觉得癌症是绝症,查出来也没用。韩医生他们来了,告诉我们早发现能治好,现在大家筛查都积极多了。”一位社区干部大姐说。

3. 科研戍边:聚焦边疆特色破解难题

韩书文将科研方向精准锚定在新疆地域高发肿瘤的病因、早期诊断和防治策略上,力求科研工作“顶天立地”——既瞄准国际前沿,又解决边疆实际问题。他克服重重困难,牵头筹建了“南疆高发肿瘤研究与防治中心”。他四处奔走,争取到兵团科技专项和学校重点投入,购置了关键设备(如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病理切片扫描仪)。 他积极与内地高校(如浙大医学院)和科研院所(如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联合攻关。中心虽小,但已成为南疆肿瘤研究的重要基地。他带领团队,重点围绕“南疆特色饮食与肠道菌群、新疆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联性”等课题展开研究。这些课题紧密结合地域特色和临床需求,具有鲜明的“边疆印记”。为了收集高质量样本,他常常带队深入牧区,克服语言不通、交通不便等困难,耐心向牧民解释研究意义,争取他们的理解和配合。

令他欣慰的是,团队中几位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迅速成长起来,能够独立承担课题。 “韩老师不仅教我们做实验,更教我们如何从临床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如何设计严谨的研究方案。跟着他,我们看到了边疆科研的希望。”一位青年教师说。 他正积极推动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基于肠道菌群标志物开发的结直肠癌早期筛查试剂盒已在阿拉尔地区进行小范围验证,效果良好。

六、结语:丝路新篇,健康中国

从太湖之滨到天山南麓,韩书文用脚步丈量着国家战略的经纬,用汗水浇灌着边疆医学教育的沃土,用仁心守护着各族群众的健康。他的西行之路,是新时代知识分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注脚,是“健康中国”战略在边疆的铿锵回响,更是“舍小家为大家”家国情怀的朴素诠释。

他的故事,不仅关乎一位医学博士的抉择与坚守,更折射出千千万万投身西部、建设边疆的奋斗者的群像。他们或许平凡,却在平凡的岗位上,以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将个人奋斗汇入民族复兴洪流。他们像胡杨一样,扎根戈壁,抵御风沙,用生命守护着祖国的边疆,也守护着边疆人民的健康与希望。

之江潮涌已远,塔河奔流正急。韩书文和他的学生们,他点燃的火种,他影响过的后来者,正以胡杨般的坚韧,在丝路古道上书写着新时代的健康传奇。这传奇,关乎生命,关乎使命,更关乎一个民族对“健康中国”的永恒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标题:韩书文:从之江潮涌到塔河奔流,一位医学博士的“戍边”之路

地址:http://www.hztxyl.com/hzcj/47686.html